全文>>
大家好,我是卢路。开始之前呢,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各位都有爱好吗?
我相信大家的爱好都是丰富多彩的,对于我来说也是如此。在暑假、寒假以及各类假期,我喜欢带领着各位大朋友、小朋友去到全世界各地的自然保护区,去真真切切地感受一下自然的远方。在平常的周末比如在北京,我会带大家一起去身边的动物园、自然博物馆等等,和大家去领略自然的当下。在比较放松的时候,比如夜深人静,我会在我的工作室里面,去制作一个又一个精美且栩栩如生的标本。
在这些爱好里面,如果说我最喜欢哪个,毫无疑问是今天的主题——逛动物园。其实大部分节假日我都是在逛动物园,当然了,我是在笼子外边。
我从小就非常爱逛动物园,为什么呢?因为我非常喜欢动物呀。小时候只有在三个地方能找到我,第一个是菜市场,第二个是花鸟鱼虫市场,第三个就是动物园,因为只有这三个地方最容易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动物。我小时候是在郑州长大的,当时郑州动物园有一头明星大象叫巴布,大家在网上可以查到它的经历。那时郑州动物园的大象馆是要额外收费的,我是小孩没钱,就在检票口跟检票人员磨来磨去,最后以我打了一套猴拳作为代价,免费进入了大象馆。
一般人进大象馆都是捏着鼻子进去,皱着眉头出来,因为里面真的特别臭,但我在里面足足逛了半个小时,为什么说“足足”呢?因为那个味道真的很刺鼻,但我丝毫没有任何不适的感觉,直到整个场馆里的人都走光了,我是最后一个离开的。
说到逛动物园这件事,网上的评论非常多,我相信大家一定听到过一种声音,说动物园应该被关闭,因为动物园是动物的监狱,动物在动物园里一点都不开心。那么,到底是不是这样呢?
动物园自诞生以来,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18世纪中叶,现代动物园就诞生了。在那个时候,动物园主要是面向欧洲一些统治阶级或者贵族阶级的。他们已经不满足于仅仅在家里养猫猫狗狗、鸟或者鱼了,而是开始养大象、养老虎、养狮子等大型动物。
随后,这些原本供贵族们养动物的场所开始向公众开放。而公众对这种场所所展现出的喜爱,是其他任何场馆都无法比拟的。当时在德国有这样一组数据,动物园的游客访问量超过了体育场馆、剧院、音乐厅等各类场馆访问量的总和。所以能看出,大家是非常喜欢动物园的。
对于这些普通老百姓、普通民众来说,他们这辈子第一次看到大象,同时很可能也是唯一有机会看到大象的地方,就是动物园呀。
那动物园有没有用呢?当然有用了。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很多伟大的科学家、博物学家的自然启蒙,甚至他们所研究的动物对象,往往都来源于动物园。就拿伟大的查尔斯·达尔文来说,他撰写《物种起源》,其中的有些思路和启发就是从当时的伦敦动物园获取的。
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已知的哺乳动物有5400多种,鸟类有9700多种,两栖爬行动物加起来可能有9000多种。那么,我们能跑到全世界范围内把这些动物全部看完吗?显然不太现实。所以,我们还能去哪里观察这些动物呢?只有动物园了。
在全世界范围内,动物园的参观人数已经超过了6亿人次,大概每10个人里面,就一定会有去过动物园的人。所以大家都承认,动物园是我们了解自然、认识动物最最便捷且高效的方式,没有之一。
在逛了众多动物园之后,我深切体会到动物园有很多很多不为人知的方面。接下来,我就用几个关键词来给大家简要概括一下,
首先,我觉得动物园很有野性,这一点毫无疑问吧,动物园展示的就是野生动物呀。
给大家讲一讲我在新加坡动物园的一段经历吧,当时我在新加坡动物园的红毛猩猩展区参观,但奇怪的是,我在展区里并没有见到红毛猩猩。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展区最高处有一根栖架,它是和整个树冠层是相连通的。所以只有把头仰起来,才能看到红毛猩猩就在那树冠层上面荡来荡去呢。那一刻,我觉得这个展区太好了,太美妙了。它属于一种无界展区,真的能让红毛猩猩在一个仿野外的环境里进行展示呢。
同时,动物园也可以很生动,你们听说过动物“上下班打卡”吗?这个场景源自美国的费城动物园,在咱们国内的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也有类似的装置,叫做“天猫通道”。
我们都知道,动物每天待在它的笼舍里供我们参观,这其实就好比是它们在“上班”。而当我们离开动物园,园区闭园的时候,它们便回到它们的“卧室”里去,这就是“下班”了。
我们想象一个这样的场景。如果同学们或者在座的大家,每天都在同一个教室,对着同一个课桌,重复进行同样的事情。我相信,时间长了,大家多少都会觉得有点厌倦吧。其实动物也是一样,它们可能要在一个展区里生活一辈子这样长的时间。
所以,我们的饲养员也好,动物园的管理人员也好,为了让动物们过得更加愉悦,为了丰富它们的生活体验,就给它们创造了一个类似开盲盒的机会。比如说,今天老虎可以去狮子家“做客”,同时,狮子则可以轮换到美洲狮的“卧室”里,美洲狮又可以去美洲豹的展区,而美洲豹还可以去雪豹家留下自己的气味。它们自己也不知道今天会面临什么样的情况。这种开盲盒式的方式,能够刺激动物的感官,让动物在相对有限的环境里过得更加愉悦了。
这种方式在动物园专业术语里叫做“丰容”,“丰”就是丰富的“丰”,“容”是内容的“容”,意思就是我们要去丰富它们的生活内容。
同时,我还觉得动物园既有人情味,又很崇高。
比如很多人都听说过朱鹮这种鸟吧,朱鹮是生活在东亚地区的一种鸟类。在1962年的时候,当时苏联境内的朱鹮就被宣布灭绝了。到了1978年,朝鲜半岛上的朱鹮也宣告消失。而在1980年,日本的朱鹮同样难觅踪迹了。
如此一来,保护朱鹮的重担就落在了我们国家身上。于是,我国就展开了大规模的朱鹮普查行动。非常可喜的是,在1981年,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的刘荫增老先生,成功地在陕西省洋县找到了7只朱鹮。毫不夸张地说,这7只朱鹮很可能就是这个物种在世界上最后的遗存了。
通过就地保护跟迁地保护这两条路径并行的方式,一部分朱鹮被送到了现在的北京动物园。动物园几代饲养员及技术人员陆续攻克了朱鹮饲养、存活和繁殖的三大难关。目前,朱鹮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数量已经达到了9000只左右,已经彻底脱离了濒危的危险状态。
所以我想说的就是,动物园的崇高之处就在于,它可以称得上是每一种濒危动物最后的“诺亚方舟”。
通过前面的几个故事,我们可以总结动物园的核心职能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动物的保护和保育工作;第二,科学研究;第三,科普教育;第四,休闲娱乐。
在逛遍了全世界这么多的动物园之后,常常有人问我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哪个动物园最好?”其实,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大家只要衡量上述这四项职能,如果一个动物园能够全部达成,那么我相信,它一定是一个好的动物园。
如今,动物园的热度如日中天。在某社交平台上,光“动物园”这个话题的流量就高达21亿。但是,大家真正了解动物园以及动物园里的动物吗?我罗列了几个常见的问题,想看看大家的回答。
大家先看看这段视频。我都已经听见有人说了:“怎么那么瘦?”确实,视频里的老虎看着很瘦。可能很多人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老虎这么瘦,动物园肯定是克扣老虎口粮了吧。”我们先别急着下结论,看看它走过来之后的状态,那小细腰,真的是非常瘦。
大家之所以觉得它这么瘦,是因为有很多无良动物园,它们把老虎养成了这个样子,给我们造成了一些错误的引导。但其实,老虎这样真的好看吗?
我们通过插画的形式来给大家表示一下,真正的兽中之王可并不是那样,胖乎乎的模样那可是橘猫的“专属”。
所以在动物园里,老虎其实是不能太胖的。一旦胖了,很多很多疾病可能就会随之而来了。即便它是兽中之王,在动物园里也要靠自己的本事“吃饭”。
给老虎喂食可没有那么简单。有人会疑惑是不是克扣它的口粮了,还真有这方面的原因。因为在动物园饲养老虎的时候,每周至少得有一次不给它东西吃,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在野外老虎的运动量很大,但食量却并没有那么大。
在喂食的时候,饲养员还会把食物挂在树上,让老虎跳起来去吃。这样一来,老虎既能健身,又把食物吃了。从一些数据来看,相较于把食物直接摆在它面前让它吃,老虎更喜欢这种有趣的进食方式,老虎的心情反而会更愉悦。
下一个问题,从这幅图片可以看出,画面里好像有狮子、斑马,在远处还能看到长颈鹿。那么,这三种动物能被养在一起呢?它们之间难道不会相互撕咬、彼此竞争吗?
针对这个问题,其实我们还专门画了一幅插画。这是展区的一个剖面图。如果各位站在这个位置,那么你向前看到的会是火烈鸟,往中景看,看到的是斑马和角马,再往远景看就是狮子,而往上看则是羱羊。
早在100多年前,在德国就有了这样的展区。当时在大家就希望,不再把动物放在铁笼子里展示了。动物园不但要展示动物的个体,让我们看到它们长什么样,同时还希望向大家展示动物的自然史,比如动物在什么状态下生活、它们的邻居是谁。所以,通过这种展示模式,我们能知道火烈鸟、斑马、角马、疣猪、狮子、羱羊等等这些动物,它们都是出现在非洲的一个大生态里。
这张照片就来源于大阪的天王寺动物园,这个展区有个名字,起得非常形象,叫“Savanna”,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非洲稀树草原,它所展示的正是整个稀树草原的生活环境。所以,我们在这里可不单单是看狮子或者斑马这些动物个体,而是能够获得一种沉浸式的体验。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有人问我:“动物园夜里到底是什么样的?夜里动物是不是都能被放出来撒欢?”
对于夜间动物园我还是比较有发言权的。这张图就来源于新加坡夜间动物园,而新加坡夜间动物园跟新加坡动物园是脸对脸的。在新加坡夜间动物园里,我们能看到很多很多夜行动物。它们在白天的时候可能没什么精神,总是打盹儿,但一到夜里,那真的是精神抖擞,状态非常非常好。
还有一个地方值得一提,那就是东京上野动物园“夜之森”里的夜行动物馆。在这里,我看到了一种来自中国的大咖——中华穿山甲。我在中国的动物园里都没有看到过它的展示。穿山甲这种动物生性敏感又胆小,我觉得它在夜行动物馆里面展示是非常棒的。
有很多朋友都问我:“为什么我们去动物园看不到你看到的景象,也感受不到你所说的东西呢?”
来,我们先一起看一段视频,这视频拍的就是北京动物园。大家耐心等一下,画面里出现的是一只长臂猿,它就在北京动物园里面。
当我们身处动物园,真正听到长臂猿的叫声之后,我相信大家就能理解 “风急天高猿啸哀”“猿鸣三声泪沾裳”还有我们最为熟悉的“两岸猿声啼不住”。古人很聪明,他们一定把猿跟猴这两种动物分得非常清楚。我们现在听见的这个声音,就是长臂猿每天早晨在固定时间发出的啼叫声。
那为什么很多人都没听到过?有可能是我们去的时间不太对,它虽然每天都在叫,但它叫的时候我们没在那儿。所以,选择合适的时间去逛动物园,这就是我要跟大家说的第一个建议,那就是逛动物园最好一早一晚去。
比如说,早晨动物园刚开门的时候,像北京动物园是7点半开门,这时候咱们赶紧进去,就能看到一些大型食肉动物,比如老虎、豹、狮子,它们在这个时候是非常活跃的,而且我们还能听到长臂猿早晨固定的啼叫声。
还有一个合适的时间就是傍晚,比如我们3点半或者4点再入园。到这个时候,沉睡了一天的动物逐渐苏醒过来,它们的行为表现也会变得非常丰富。
接下来,逛动物园的时候需要准备点什么?其实,我觉得准备一个笔记本就非常好。我们可以用它来记录很多动物的行为。如果日积月累下来,这个本子或许真的能够成为各位迈向科研领域的一块非常重要的基石。毕竟,自然观察永远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望远镜我觉得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拿马来貘这种动物来说,马来貘属于奇蹄目。从名字我们就能知道,奇蹄目与偶蹄目相对,奇蹄目的蹄子瓣数应该是奇数。但是,你们当中有谁真正仔细观察过马来貘的蹄子到底是几瓣?大家周末去动物园的时候,记得带上望远镜,仔细观察一下马来貘的前蹄跟后蹄,看看它们到底是几瓣的。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时间去动物园,也知道该带些什么东西,那接下来我们就看看去动物园里面应该着重看什么吧。
首先,我们要关注的是中国的本土物种。图中分别是滇金丝猴和黔金丝猴,这可是咱们中国特有的物种,而且它们的数量比大熊猫还要少,其实更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关注。
如果前面提到的那两种动物大家不太认识的话,那这两种动物可就没有理由不认识了。左边这只叫貉,就是“一丘之貉”的貉;右边这只叫斑羚。
为什么说大家没有理由不认识它们呢?因为就在北京的房山、延庆、怀柔这些地方,这两种动物都有野生分布。它们可都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野生动物。如果我们对它都不了解,那自然也就谈不上对它们保护了。
最后,是在动物园里,我们除了可以看到各种物种,还应该看些什么呢?
我们可以看看动物的行为。动物之所以被称为动物,至少大部分动物是能动的,是有行为的。这张图是我在重庆动物园画的,当时这只狮子要翘尾巴,当然我知道它要干嘛。但这两个小朋友不知道,他们凑在玻璃前看。就在这时,狮子把尾巴翘起来,喷出了尿液,这是大型猫科动物标记领地的方式。我相信,这两位小朋友以后对于大型猫科动物标记领地的行为一定会记忆犹新。
动物的行为很有意思。大家都见过大熊猫,对吧?在我们以往的印象里,大熊猫通常都是比较呆萌、比较笨拙的形象。但是,你见过这样的大熊猫吗?它可算得上是个灵活的“胖子”,从上树到下树,可能用时都不到30秒。你看,这就是动物行为所展现出来的魅力。
这张图所展示的是纽约布朗克斯动物园的刚果雨林展区,它所展示的并非仅仅只有大猩猩,实际上它涵盖了整个大猩猩的生态群落。当我们身处这个展区时,能够真切地看到大猩猩所处的环境,大猩猩的食物种类,还有大猩猩的邻居是谁。 我们甚至能够通过嗅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去感受刚果雨林。
只有深入了解了这种动物之后,我们才能够对它产生感性的认识。而当我们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我们才有可能对它采取相应的行动。只有真正付诸行动,每个物种才会有希望。
所以,我觉得每一种爱好看似都非常平凡,但实际上又都非常了不起。就拿逛动物园来说,它仅仅是我的一个爱好而已,我可不是专职逛动物园的。但是,在这30多年里,我逛了大大小小将近50所世界各地的动物园。我还出版了一本书,书名就叫做《陪你去逛动物园》。我希望能够在这本书里,把刚才所讲的内容用最直观的方式展示给大家,让大家了解一个更完整的动物园。
每一颗爱好的种子,可能未必都能长成参天大树;但是在我看来,爱好一定是能够帮助我们去装点自己的生活和生命的。
感谢大家!